今天是:
在线天气:
通知公告
 
站内搜索
   
规章制度
  更多>>
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日子——谈谈我的学习体会与收获
沈丹萍
发布时间:2015/5/21 14:18:06      浏览:(11622)
     到我们党的最高理论学府---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一直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曾经,中央党校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而如今,亲自在这里学习提高,对个人而言是一件幸事;对我们丹东市委党校来说,也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衷心的感谢长宏校长及校委领导为我们创造的这次机会,我的这个愿望在今年515日终于得到了实现。来到中央党校,我旁听了厅局级干部进修(第62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专题班,坐在了中央党校的教室,聆听了教授、专家的四十三堂课、五个模块的讲座,使我收益匪浅,不但开阔了视野,接受了前沿理论的洗礼,更在思想上有了新的飞跃。在思想知识双获丰收之时,还有更多的感受思考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现在我认真的记录下这些感受与体会,和在座的所有老师一同分享、交流。

一、党校观感

中央党校的校园环境及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校园环境,令人赏心悦目。

(一)是简朴。校园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以青黄为主调,简约朴实。教学办公大楼虽然顶部红檐绿瓦,但墙身多为青黄砖纹装饰,或有镶嵌一些宽条形且表面浮突粗糙的青石装饰,古朴中透视出硬朗的气息。正门是用可以启闭的的两扇电动大门,向外延伸的草坪前边,横卧着一块类似麻石类的大石块,上面刻着“中共中央党校”六个苍劲大字,气度不凡。

(二)是传统。中共党校不少建筑物,传统气息浓厚。正门教学大楼顶部两侧,镶有一些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浮雕。一至八号学员楼,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2007年在原地原貌完成重新改造扩建,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特色。中央党校的礼堂,建筑外墙采用黄红砖贴面,屋顶为拱形薄壳结构,屋檐下方镶有五个圆形空心花饰,既代表了中国陕北特色的窑洞风格,也体现了苏式建筑,整个校园的主建筑群,处处表现了简朴、传统、坚实的特点,仿佛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特点

(三)是平直。校园的主要交通通道,不管是东西南北走向,基本上都是笔直宽平,一览到底,给步行者油然而生一种方向明确的踏实感觉。

(四)是洁净。我印象中很少见到国内的高等院校有如此洁净的校园环境。繁花似锦,竟放多姿,植被丰富,峥嵘交错。马路、草坪、花丛、林海、山坡、湖岸,很少见有杂物遗落。学员宿舍,墙壁雪白,窗明几净,楼梯、台阶一尘不染,清新洁净。

(五)是安静。这里的校园环境,不但黎明静悄悄,即使繁忙时段,行人匆匆,车辆沙沙而过,也很少感觉喧杂噪音。从早到晚,悦耳的鸟叫声成为主流声音。

总之,中央党校的校园环境内敛、沉稳、气派,有大将风度。不愧是中共中央学习培训的最高学府,在环境上以声先夺人。

中央党校的校园管理也十分严格严密。校园除了保卫保安人员外,还驻守有一个武警中队。主要出入口均由武警执行值勤。所有学习培训人员都必须凭证出入以及听专题报告。经过主要大门时,哨兵都会立正,把手一挥,请进,气势迫人。这里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都经过严格训练,一般服务员、管理员的举止仪态都是国宾级水平,认真负责,笑不露齿,语不惊人。其实,这也是很容易理解。中央党校除了类似我们旁听的这些短期培训班以外,还担负着党和政府各级高级干部的培训任务,层次较高。授课老师,除了专业教师外,一些高级的培训班,有时还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挂帅主讲,或主持开班仪式等。所以有关辅助人员,都必须严格训练,认真履行职责,小心严密,一丝不苟。这也是其他高校所无法比拟。

 二、高质量的学习安排

这次专题班安排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和系统的学习内容。它和我们平时理解的专题班还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学时为两个月,时间较长,所以中央党校把专题班分为五个模块来上:

第一个模块: “马列经典著作”

第二个模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单元专题课

第三个模块: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单元

第四个模块:形势与任务、当代世界报告

第五个模块:党性教育专题课和党性分析

其中,第二,第三个模块是只有本专题学员才可以听到的,其他模块的课程大都是各个专题班都有,或者是全校的大课。第一个模块中除了经典著作导读外,所有的班次都有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课,而近几年,我们党校对科学发展观这块讲得不多。

各位教授理论功底深厚,讲课时能紧密联系实际,用全局性、大视野的战略眼光,介绍了当前国内或国际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最新动态,有的高屋建瓴,隽永深刻;有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有的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有的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可以说课课都有精到的见解,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使自己茅塞顿开,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三、收获与体会:主要谈谈对上好党校课的新认识

我这里谈的新认识有两个内涵,第一是以前是这样认识的,现在改变了。第二是以前没有重视的问题,现在愈加认为是很重要的。

(一)党校教学到底是给学员理论还是实际

学习期间,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党校老师是讲理论还是实际,是授课还是宣传;学员是来学习还是接受,是被动的听还是要引发他们的思考。就如有的学员说,党校课的通病就是理论不理论,实际不实际。那是不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走入了一个自己设置的怪圈,一定要给学员讲实际怎么做。尤其是我们基层的学员,上研讨式教学的时候,就曾经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老师,你讲的内容都是理论,我现在就问你,我如果遇到什么什么情况了,我要怎么办,你就告诉我该怎么办吧。于是,经常被问住的我们,也是极力要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算是对学员有所交代。那真是这样吗?中央党校的理念是,我们的老师就是要注重讲理论,要把理论讲深,讲透,党校老师研究学学问,这应该是党校老师的强项,学员听党校老师讲课主要是听理论,听老师讲如何用理论来分析实际。党校老师给学员更多的应该是方法论,用理论来分析实际,如果急于联系实际,不做理论的分析,不做历史比较,一开口就出招,那就会是学员说的“情况不明胆子大,心中无数点子多”。如果学员有实际经验的需求,那中央党校每周五的大报告,和学员讨论这两个环节,是大家交流实际工作经验做好的平台,领导报告理论性不强,主要阐述的是工作实际和工作经验。而我们在领导报告和学员讨论交流的环节还是不如中央党校设置的多。

因此,党校老师不必苛求一定要把途径讲得那么多,而忽视了理论。中央党校老师授课的时候,往往“是什么”,“为什么”讲很多,怎么做讲得很快,更多的是用理论去分析实际,这正好和我们相反(当然不能把所有的课都概括进来,仅就我所听的这个专题班)。例如,关于民主政治建设这个问题,中央没有具体措施的情况下,对怎么改革还没有定论的时候,中央党校的老师是不会讲很多的。如果讲得是学者的观点,那会说的很清楚,哪个学者,在哪本书或文章中讲了什么观点。有时会对观点做评价,有时不会,只是交代给学员,让学员自己思考,可以讨论。绝对不会存在对中央精神“过度解读”的问题。

所以,我对党校教学到底是给学员理论还是实际这个问题的新认识就是:讲课的时候要注重理论的深入分析,理论是我们的优势,如果讲得浅了,学员当然是不会解渴。但这也不是说不联系实际,中央党校给精品课定了五个标准:1坚持党校姓党2.有学术框架与科研含量3.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要相互照应4.有国际视野与历史比较5.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与适宜的表达技巧。我想应该是值得我们思考和一直努力的方向。

(二)如何选用教学案例

举例子是讲课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以前我是这样认为的,但现在我觉得我在上课时所列举的案例还远远不够,无论从案例的质量还是案例的个数。我总结了一下,我所听的专题班是由中央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承担的,这些老师授课是讲完理论就会列举例子,先是用数字说话,然后讲案例,最后总结。在讲案例时,就某一个理论的阐述绝对不会是一个例子,是多个例子的累加,我暂且这样形容。例如举例子时,有史料详实经验法,国内外案例比较法。听这些老师的课就觉得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说的很明白很透彻,听起来就觉得老师很渊博,很有说服力。当然,中央党校的老师占有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有些不是我们知道的,学员没听过,当然有吸引力。还有的老师就是文件的参与起草者,也不是我们能达到的高度。虽然有些条件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具备的,但是好的案例会增加教学的效果。所以,上次剑波校长给老师开会时讲,学员要求我们多举例子,我自己想了一下,我上课例子举得还是少,好例子更少,要改进。

(三)学员交流,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在党校教学中的设计

我认为,充分的学员交流,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是中央党校专题班的特色环节。他们设计的交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每节专题课后,都有提问环节,这是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2.学员论坛,由本班学员讲一个与专题研讨班内容相近的专题课。3.小组讨论,分组自行讨论,当然会提前把讨论的内容和要求发给各组。自行组织,教师不参加。4.双向交流,每个小组组长向全班同学和几位教师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并在汇报的时候向老师提出一些本组没有讨论明白,有争议,有困惑的问题。然后由老师代表逐一面对面的回答学员的问题。这些环节绝对都不会是一次。中央党校的学员交流、学员和教员之间的交流,步骤策划的很详细,直接发给学员,组织的时间配比也非常合理,我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活动,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教学创新非常难,必须有充分的调查研究,不然学员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上创新课都觉得课好备,但学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学员都不爱讲,科长班年轻还好,局长班岁数大了,更难调动,所以好多年轻老师都不愿去尝试创新课。我倒觉得这也是个误区,以案例教学来说,如果想调动学员讨论参与的积极性,必须有极具吸引力的讨论案例。那这个案例从哪里来?网上找?不是。最好就是实地的调查研究。在中央党校就听了一节创新课,案例教学《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讲的是瓮安事件。一听说是瓮安事件,大家都不陌生,我当时也想,这案例都挺老的了,大家都知道,怎么讲呢?但主讲老师李雅云讲得特别好,她去瓮安实际调研了1个多月。她上课介绍案例的时候,就说的特别细,全是网上没有的内容,还有一些现场她采访的录像,照片,李老师在介绍案例的时候就引发了学员的好奇和思考。结果讨论的时候,学员就抢着讲,这面这个学员还没说完,就有人举手要讲,有时候有不同的观点,学员之间的争论很激烈。课堂的讨论气氛非常的活跃。这一堂课大家都觉得没上够就结束了,下课好多学员都是围着老师说以后应该多搞这样的课。所以,创新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学员的年龄,关键还是在教学设计的内容,没有调查研究真是不行,调研很重要。我现在认识到了,调研绝对不是去一上午,问几个问题,座谈就可以了,要深入调研,跟着别人工作,跟着跑。中央党校的创新课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就是前期大量的调查研究。

(五)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一定多看书,尤其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丰富自己的知识量。

以前对加强学习这事老是想得比较多,实际行动比较少。这次回来,我对学习这事,就看得比较重了。确实是觉得自己的知识贮备太少了。是什么事情触动了我呢?就是每次专题课上完,都会有学员提问的环节刺激了我。举个例子,528日听了李良栋教授讲的专题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完课,老师说请大家提问。学员提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可以来感受一下,1.西方政治学没有领导的概念,不研究领导,请问如何看待中国的领导?那中国的领导又是一个什么性质?2.请问顶层设计的实现标准是什么?3.民主有很多形式,协商、选举,延安时期的点豆子。基层的选举能不能向中高层推进?现在时机成不成熟?老师回答:协商民主是对选举民主很好的补充,但是民主主要靠选举,基层直选,中高层普选(就是直选),需要的条件是小国寡民,中国人太多,缺乏可能性。4.能不能普选的原因就只是小国寡民吗?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5.您认为中国的百姓是关心自由还是民主?这个问题答完之后,老师说抱歉,今天感冒头很晕。学员就鼓掌下课了。由此可见,学员的水平太高了,这些学员都是正厅级干部,很多是各司的司长。还有好多官员是博导、硕导。基本都是清华、北大、浙大的。学历都是硕士以上。有的就是博导、硕导。为什么中央党校老师的课讲得好,他们压力太大了。我想,如果我们上节课也让学员提问,我们的学员也会把问题问的很深刻,很尖锐。所以,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想把课讲好还要不断学习,好在我现在重新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为时不晚。

此外,我建议,以后再去中央党校听课的老师,应该先看看你所听的这个专题班研究该领域问题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要带着问题听,效果会更好。我去之前看了一点,但远远不够,我回来的时候对有些老师的观点理解的就不透彻,说白了,就是没听懂。比如说张恒山教授讲得坚持党的依法执政,这应该是整个专题课中最难的一讲了,有的时候真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我回来特意买了一些中央党校老师写的书,包括张恒山教授的《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回来又认真读了一下。

以上就是我向大家汇报的全部内容。最后我想说,一个半月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的学习生活给我补充了很多的营养,也成为我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怀念的美好时光。再次感谢校领导对教师老师培训工作的辛苦努力与付出,我们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再多的感谢就汇成一句话,我会好好工作,用认真积极的行动回报领导对我的信任与这么多年的培养!谢谢大家!  

                                                                                 沈丹萍

                                                                               2014922

版权所有:中共丹东市委党校 丹东市行政学院 丹东市社会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新思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