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我们每一位普通教员的心目中能到中央党校、党的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去学习,是一种奢望。是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因为对于我们地市级党校教员来说,中央党校毕竟是国内政要、学者们进行党的理论深造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也因专门培养党的治党治国政治家蜚声中外、名扬四海。2005年,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来到这里发表演讲,称这里的学员为“中国未来的领袖”。这次学习不仅使我近距离真切感受到中央党校的深厚底蕴、专家学者的宏图高论,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体味到了单位领导将我们送出去学习,提供资金的支持和时间上的自由度,培养我们并提供优质深造环境的良苦用心。
现将中央党校一个多月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汇报如下。概括为三点——门槛高,收获大,启示多。
一、门槛高。中共中央党校,是中国执政党轮训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干部的最高学府。既是学习、研究、宣传坚持以党的理论核心重要阵地,也是宣传中国执政党理论与成果的一所特殊学校,更是一所培养中国高级干部的学校。这所学校把研究执政党的理论作为党校工作的中心内容,不断深化教学、科研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党校事业的新发展;同时,也是为执政党未来发展与应对挑战做好理论准备研发机构。在新中国历史上,至今没有一所学校能够对中国政治与社会,以及经济方面产生过这么大作用与影响力。这样超乎中国所有大学的神秘力量,并能产生对中国社会与政治特殊影响力的,唯有中央党校。正因为如此,中央党校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神秘而又神圣的。中央党校毕竟不像北大清华,参观考察的游客随意用身份证登记一下就可以进入,党校之行之于个人,机会十分难得,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神秘是因为他戒备森严,所有学习培训人员,都必须凭证出入,亮出身份。经过主大门时除武警保卫保安人员外,主要出入口均由武警执行值勤,哨兵都会立正,把手一挥,“请进”,气势迫人。神圣是因为中央党校是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特别是对我一个普通人而言,中央党校是可望不可及的地方,以前从来不敢想象能有机会到中央党校去散步走走,更别说到这里进修学习了,因此一听到能到中央党校学习的消息,内心深处肃然升起一股圣洁崇高之感。
二、收获大。我参加的是战略思维领导能力研究班。这个班主要以战略思维为主,从中央层面思考统揽全局和应对复杂局面的卓越领导能力。所以课程设置特别宏观,在每一个优秀教师在授课中,不仅是知识的言传,也是方法的身教。有的老师正道直行,磅礴大气;有的老师另辟蹊径,曲径通幽;有的老师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有的老师诙谐幽默,妙语连珠。他们的风采剪影,必将成为我在治学和工作道路上的指引。我主要结合一堂课,也就是给我感悟最多的一堂课来谈谈感受。文化大革命十年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我们以前对文革的了解和认识都是很抽象的。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一浪高过一浪,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鲜的东西,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没有饥饿,穿一件新衣服不用再等到过年。很少有人会在闲暇时光回忆起这段历史,似乎我们沉浸在现实物质充盈的世界中而忘却了这段历史。新中国建国后历史书对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的描述,都好像是过眼云烟,被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从来文化大革命无论历史书上,还是电视资料中对这一部分的认识都是抽象的,历史书中为了歌颂党的丰功伟绩,这部分也很少提及,总是轻描淡写。政治书里,唯物乃上等之上等,唯心乃卑贱中的愚昧。而如今,当我再来正视这些历史的时候,我发现,在我们被蒙蔽的双眼下,更多的是“遗忘”的集体意愿。好像,只要我们遗忘了这些,这些事情就真的从来没有发生过。但是悲痛的记得要胜于愉快的遗忘,对于这段历史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文革整顿了官员的作风,没有人敢贪腐,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暂且抛开它积极一面影响,曾经在枪林弹雨下舍身闹革命的功臣良将,在文革中、在运动中哪一个不是既整人又被整?官员作为政权的统治者历来是社会变革首当其冲的群体,这种秋风扫落叶式的革命必将对他们形成很大冲击。在这场革命的斗争中,有人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有人成为斗争的败北者,有人靠边站被边缘化,每个人都受到洗礼或者冲击。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前人,领袖他也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一样膜拜。我们不能遗忘甚至抹杀曾经发生的真实的历史史实,悲痛且沉痛的记忆这这段历史,只是想想那些逝去的冤魂,心里便不是滋味。按照叶剑英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说法,文化大革命发生的10年期间,整了1亿人,死了2000万人,浪费了8000亿人民币。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可能会在历史书上,电视资料中看到一些史实,没有具体感同深受的场面和经历的人很难想象当时那种全国人民都疯了那种可怕的场景,但是老师讲课的时候有一张图片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是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彭真被打倒的场面。百度百科这样评价彭真: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然而他遭受残酷迫害,当时那张照片,是一个领导被五花大绑的图片,旁边两个人一人一边架起他的胳膊,曾经的开国元勋、北京市委书记耷拉个脑袋。我当时就在想,一个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将帅,在文革的时候竟然被人迫害,立马成为了当街棒喝、人人唾骂的阶下囚,我觉得这真是政治的悲哀。
三、感悟多。战略思维与领导能力的专题班里,我深深感受到中央党校教师高屋建瓴、深厚的理论功底。战略思维是谋全局、谋长远、谋未来的思考和布局,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也事关做好局部工作的考量,正可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些老师授课风格迥异,讲马列经典原著逻辑严谨、哲理深邃、给人以启迪;讲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系统集成、深入浅出,诙谐有趣;讲战略思维纵横驰骋、从军事到政治、从历史到未来、从部分到全局,一下子打开了我们的思维视野;讲当代世界经济贸易、后金融危机时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图文并貌、数据翔实、分析入理,见解独到。总之,听了中央党校教授的讲课,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学到了许多讲课技巧,可以说是一种全面性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表达非常清晰,听起来非常舒服,像沁人心脾的音符,又如同潺潺溪流,流畅自然,不会给人高亢或者聒噪的感觉。让听者心情舒畅、易于接受,又能给人以心灵震动和思想的启迪。
感悟1:讲课能做到让学员激动一阵子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让听着铭记一辈子,这应是我们每位教员孜孜以求的目标。面对有着深厚理论功底的专家学者,越学习越觉得自己浅薄,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理论功底的匮乏。促使我对每一次学习机会倍加珍惜,对外出学习的愿望更加迫切。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习惯,对于我们教员来说应该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应该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不能浮躁、急功近利,不能随便外出听一个好客扒一讲稿课件组成一个课程。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视野狭窄,应该多读书,特别是多读关于理论方面的原著,体味一些最深层的理论。
感悟2:讲课的表达也非常重要。表达的流畅非常重要,有的老师讲课风格如潺潺溪水,温婉不躁,不是通过扯嗓子喊的高亢的感觉来震住唬住学员。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对一个问题研究很深入透彻,很是很平静淡定的表述,我觉得这种表达或许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像中央党校的年轻老师,林雅华讲过的一堂课,《网络时代的国家治理》,她讲的课让人耳目一新,清风拂面,感觉很舒服的美感。
感悟3:学习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跟谁学习。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学习机会很难得,能跟优秀的人给予自己正能量的人一起学习的机会更是难得。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跟单位的优秀教师、国内厅局级干部同班学习。有人说,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我也感受到能工作生活在党校这样一个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充满正能量的单位中感到庆幸。
感悟4:品味人生、净化心灵。重返校园的静心生活,聆听干部培训最高学府中最知名专家最前沿、最专业、最高深的思想的分享。听到这样的声音,应该说是思想的盛宴。中央党校真不愧为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老师的知识面之宽,知识结构之全面完整,让我深深的佩服。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固定不变的生活成为了一种习惯和一种模式,平平淡淡、忙忙碌碌,琐碎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使人的心似长满野草,燥动不安,每天奔波忙碌于工作与生活之间,疲于交际,疏于学习,搜肠刮肚也难凑起一篇像样的文章,真有江郎才尽之感,而在现实条件下,寻一方静室、读几本好书,也近似奢求。这次中央党校学习之旅,使我们抛开工作与生活的琐碎,静下心来,细细聆听老师的教导,纵谈国际国内大事,品味人生经验,能在忙碌的人生旅途中做一次短暂的停留,休整充电之际,进行一次心灵洗礼,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总之,在中央党校这座“大熔炉”里,在战略思维与领导能力的班级里,饱尝了一顿顿“理论大餐”,接受了一次次“精神洗礼”。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对个人而言是一件幸事。徜徉在诗情画意的校园里,既有北方古朴,又有南方的温婉。在中央党校学习一个半月,这是我三十多年中最美好、最重要的人生体验。精神生活愉悦、丰盈、充实,是人生一次曼妙的旅程。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消化中央党校所学习的,回味这段经历的,都是我今后生活与工作中美好而重要的延伸。中共中央党校是我党培养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单位领导不惜花费重金、排除万难为我们教师提供如此高规格的学习场所,我在充实快乐的中央党校学习生活中,也能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远在家乡的单位和领导对我们教员成长的关怀和对我们每个人讲好课成长为单位教学骨干的厚望。最后再一次深切感谢校委领导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遇,我深深领会到了领导的良苦用心。今后,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辜负领导的培养和组织的厚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