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任务,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这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科学发展关系重大,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增强了用制度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坚持用制度引导和保证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丹东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学发展,必须着力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在改革和完善发展成果考评体系上求突破,切实把发展的注意力转到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上来,从而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工作效率,带动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
一、不唯GDP论英雄,彰显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
GDP(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指标,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GDP的不懈追求,增加了政府税收,提高了百姓收入,提升了综合国力,一度成为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的经验之谈。虽然GDP核算是经济学、统计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但它只是反映了生产的成果,而其中一些资源的消耗、效率的损失,甚至包括地方政府负债等都并没有加以核算。只有科学核算这些‘减损’,才能比较客观地衡量一个地区、一个社会、一个经济体的全面发展的情况。因此,可以看出GDP这个指标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片面追求GDP,甚至将GDP作为干部考核的“牛鼻子”,不顾实际,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导致环境不断恶化,民众利益受损,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全国多地出现了带血的GDP、带毒的GDP和带霾的GDP!地方发展误入歧途,大大降
低了百姓的社会幸福感。
针对这种现状, 《决定》提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体系中除经济增长指标外,要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以反映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的统一。同时,要突出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切实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排名比高低、论英雄了。不唯GDP论英雄,是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核心,关键在这个‘唯’字!不唯GDP论英雄它不是否定GDP,而是不能搞GDP崇拜。相反,不唯GDP,促使我们必须研究建立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格局相适应的、科学的、完整的指标体系。当前我国还处在发展阶段,仍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一定的底线。没有GDP的增长,解决民生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要综合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其他指标可以取代GDP,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在地方的发展成果和政府官员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GDP仍将占据一定权重,重要的是侧重点会更倾向于绿色GDP考核,在强调GDP增量的同时,更多地注重GDP的结构、质量和效益,赋予GDP更多的民生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的内涵。
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全国22个省份积极响应中央所倡导的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主动下调GDP增长目标,“换挡减速”旨在提质增效。从我市情况看,丹东市经济总量小,市场主体不多,底盘不大。但是,我们并没有搞粗放投资,没有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没有为了发展而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丹东的空气和青山碧水得出结论,充分说明了丹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构建科学完备的发展成果考评体系,有效引导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发展成果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决定着各级政府的行为导向,当前我国政绩考核体系的最大缺陷在于考核和评价主体单一,当官员升迁与GDP挂钩时,下级官员唯有拿出好看的GDP数据,才能打通自己的升迁之路。因此,这种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评体系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改进领导干部的考核方法,应该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政府应专注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比如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技术创新等。与追求短期GDP高增速相比,这才是更有质量的发展。政绩考核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种考察考核要看全面工作,看实际成效。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只有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完备的发展成果考核体系才能把各级政府的行为导向转变成为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和人民健康状况。
做为政府统计部门,为了弥补仅仅依靠GDP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足,中国统计学会早在2011年就首次发布了“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推出了“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公众评价六大方面42项指标。这些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此外,统计部门已制定了经济转型升级统计指标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以及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创新指数等一系列全新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制度,要在进一步完善改进基础上,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正在加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和调查制度,加快建立提质增效升级监测体系和综合评价制度,不断淡化GDP在政绩考核评价中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发挥统计指标引导作用,有效缓解各地对GDP的过度关注,统计部门还在主要宣传媒体更多更及时发布有关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与民生指数、创新指数等综合反映各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并做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这些数据的影响力和权威,有力督促各地把经济发展着力点从追求速度转到更有效益、更有质量和更加可持续的增长上来。
“不唯GDP论英雄”,要以综合科学的评价体系论英雄。这既是顺应民意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守住青山绿水,从去年开始,丹东市政府出台了《宽甸满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考评细则》(试行),对宽甸实施生态考核,建立了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制度保障和协调程度为核心的五个考察领域,统筹兼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个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三、深刻变革统计生产方式,以更强统计能力促进提质增效升级
打铁还需自身硬。统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总书记有关统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更加积极把握世界统计发展大势,更加自觉拥抱现代信息技术潮流,更加深刻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全面提升反映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效能,为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一要进一步巩固拓展统计“四大工程’。2010年以来,统计部门全面实施统计“四大工程”,建立统一完备、及时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确保调查单位的真实存在、不重不漏;建立统一规范、方便填报的“企业一套表”制度,把面向同一企业的各类报表整合成统一的电子报表,确保满足各方需要、减轻企业填报负担;建立功能完善、统一兼容的业务操作系统,实现统计数据的高度共享、便捷查询和深度加工;建立安全畅通、方便高效的联网直报网络系统,满足企业通过互联网、调查人员通过手持电子设备终端直接向国家上报数据,有效消除中间环节可能存在的对统计数据干预。目前,统计“四大工程”已在全国近百万家重点企业和500个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市县、200个农村集贸市场价格调查县的6万多个采价点成功实施。统计部门将在巩固已有建设成果基础上,尽快把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固定资产投资调查、小微企业调查等纳入一套表联网直报系统,通过努力,尽快实现所有面向企业的调查由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报送,实现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和所有现场调查全部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直报国家数据中心,最终实现统计生产全方位、全流程的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
二要广泛应用大数据。海量的电子化互联网信息、企业生产经营记录和部门行政记录等大数据,将极大拓展统计调查资料来源,为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统计调查体系、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统计部门将紧紧抓住机遇,加快研究建立商场、超市和电商等企业向统计部门提供电子化交易记录的制度,加快研究应用射频识别技术对货车通过量进行流量统计并进行货运量及经济活动景气状况分析监测。全力推进企业电子化记录在统计调查中的应用,加快研究开发企业电子化财务会计和生产经营记录自动导入统计联网直报系统的技术。加大对政府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的应用力度,进一步强化统计与公安、民政、财政、税务、工商、质监、测绘等部门在电子化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上的共享。探索利用网络搜索数据建立相关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预测。
三要积极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在统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为提高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及时性提供先进科技手段。统计部门已经开始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和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普查区划分、普查地图绘制和普查单位定位,下一步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投资项目调查和监测,进一步加大空间信息技术在农产量调查和重大国情国力普查中的利用。
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是决定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抉择。统计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有关树立正确增长观、速度观、政绩观和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等重要指示精神,抓紧建立科学完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关调查制度,使统计更好地反映发展成果、监测发展进程、服务发展决策、引导发展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