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未来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五个保障”、“六个推进”和“一个加快’’等。三个赋予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J甲、担保权能,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七个允许是: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允许通过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四个鼓励是: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五个保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六个推进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侏体系;一个加快是: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手段
“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信息化工作越来越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愈加优越,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业信息化推进日益融合。农业信息化建设正在由以信息服务为主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领域并重方向转变,需求越来越多。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和强化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等新形势和新任务,都对农业信息化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一一转变政府职能的需求。农业信息化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推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大大提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如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和建立健全生产经营监测系统,政府部门可以及时、准确地汇集、处理和分析农业生产运行动态和经济信息,并制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措施。农业领域广,时空变化大,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程度较低,信息需求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明显,对政府服务和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要求更高。推进现代农业和深化农村改革,政府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 以更加灵活多样、更讲究效率的方式进行调控与服务。
一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需求。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农业信息化从单项技术应用转向综合技术集成、组装和配套应用成为可能。辽宁金农网改版升级,12316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在农业领域示范应用,都融合了新兴技术手段。通过对农业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的监测、分析与发布,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时掌握生产和市场信息,可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避免买难卖难、暴涨暴跌局面的出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与积极作用日益突显,对农业现代化乃至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一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在生产条件控制、生产技术传播和市场信息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生产指挥调度等方面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领域和环节的科学化、智能化,实现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市场流通信息化、资源环境保护利用信息化和科学技术信息化,从而达到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的发展目标。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体对现代农业信息技术需求迫切,将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和拉动作用。
发展农业信息化,为我市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
丹东市农业信息化工作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201 3年初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优化12316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在丹东市和东港市分别建立了“12316金农服务热线’’呼叫中心和分中心,共设立了27个呼叫坐席,在东港市所辖的¨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长山镇陶家村及圣野浆果合作社建立了18个呼叫终端,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自201 3年5月18日热线开通以来,累计话务量达7025个,解决生产性问题2459个,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1 300万元。为保证热线服务质量,各级农业信息中心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化强专职话务人员培训,组建了由政府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组成的12316金农服务专家团队,其中市级专家47人、县(市区)级69人、乡镇级486人,涉及水稻、草莓、板栗、蚕业、蔬菜、中草药等27个专业,利用远程传授和现场指导等方式实时提供权威解答。并对村级信息员从短信服务、信息采集、信息发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训,初步实现了市、县、镇、村完整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得到农业部和全国务省同行广泛认可,成为全国样板。
1、推进了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职能一体化。“12316金农服务热线”的开通,在农业信息基础条件较好的东港市15个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服务中心)加挂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牌子,在机构和人员编制不变的情况下,为信息服务站配置电脑、安装宽带,增加农业信息工作职能,通过热线开展相应的信息服务,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融合。
2、转变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12316金农服务热线”实现了投诉举报,技术咨询、舆情监测、专家服务、政策解答等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乡镇延伸,依托农村信息员、乡镇农技人员、合作社负责人、村妇女主任、种养大户组建“三农”信息服务团队,实现乡、村、社、户联动,广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3、丰富了农业信息服务手段。借助12316在信息收集、发布、传播等方面的强大优势,政府部门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政策咨询、科技培训等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服务集成。县(市、区)、乡各级农技服务人员通过热线、网站、短信、电子商务等信息平台提供服务,使农业信息服务手段功能更强,方式更灵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广大农民群众是最大的受益者。“12316金农服务热线”的开通,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再也不用为到哪找专家、找哪位专家解决问题而苦闷发愁了。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能力。
目前,丹东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距实现全地区覆盖还有很大差距。只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信息化体系,才能够更好地为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1、巩固和完善现有成果。首先要加强对各级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组织好全市信息联络员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农业信息联络员队伍素质。要充分利用12316热线平台,围绕农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信息的收集、采集、分析、决策、预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服务与现代农业建设相融合,为政府各级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2、加快发展12316延伸服务。要结合各县(市)、区实际,侧重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农技推广站、农产品生产与加I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企业建设12316话务平台。逐步建立以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及其他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企业等为应用主体的农业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组织开展进村入户工程,发展建设益农信息服务社,向农业生产经 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等关键环节的全产业链延伸,建立面向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农牧业精细生产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农业技术体系。
3、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要积极鼓励、吸引各类电信运营商、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农业信息服务行业,探索建立“农业部门主导、电信企业投资建设、双方共同或委托第三方运维”的运营机制,推动农业信息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丹东农村经济委员会 刘茹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