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天气:
通知公告
 
站内搜索
   
规章制度
  更多>>
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思考
凤城市检察院检察长 邢永明
发布时间:2015/5/3 15:50:03      浏览:(10061)
      党的十大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也就是说,深化司法体制的帷幕已经拉开,下一步是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为什么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这是由问题倒逼提出来的。下面,结合党校老师的授课, 谈谈学习体会。

    一、现行司法体制存在的问题

    1、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地方检察活动和审判活动经常受到地方党政机关、党政官员、人大常委的非法千预,这些千预常常打着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旗号,实际上确是或者是为自己的亲友甚至行贿者而徇私,或者是因为自己的上级甚至并非上级的“上官”给自己打了招呼而说情,或者是为了自己的政绩、“面子”与下属的个人前途而提出要求。这种非法干预冠冕堂皇,理由充分,让检察院、法院不得不违法执行,却严重地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使得一些刑事犯罪法外开恩,一些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得不到公正处理。

    2、司法机关行政管理。检察官不能独立行使职权,法官不能独立审判案件,检察官、法官办案要由其领导说了算。因为检察长、院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千预案件承办人的意见更方便,导致责任主体不清,案件办理的好无人记功,案件办错了,无人追究。在行政化、等级制的法官管理体制下,检察官、法官个人是如此微不足道,以至于根本不敢对自身的职业保障提出要求,使得检察官、法官不能独立办案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法学界的重视。扩大了对提交检察委员会、审判委员会讨论的范围,表面上是司法民主,其实剥夺了办案人的主体责任。因为原则上应该要求所有的案件都应当由办案人作出。特别是这种体制,给干预司法创造了条件,使得一些领导与领导之间权权交易得以形成。

    3、司法不公开,特殊案件得以暗箱操作。我国宪法和法律早就确立了审判公开原则,惜未落实。很多案件以涉及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为由而不公开案件的处理结果,造成一类案件多种处罚结果。司法不公开,导致负面炒作甚嚣尘上。如果公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便捷地获取一个案件包括法律文书在内的全部信息,何至于去相信那些炒作者的“道听途说”?

     二、司法体制改革的措施

    ()深化审判体制改革。应深化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完善审判委员会运行机制,根据不同审判领域组织专门性审判委员。明确审判委员会以总结审判经验为主的职能,并只能对法律问题作出决定。严格控制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范围和数量,建立审判委员会委员听审制度。应深化合议庭独立审判改革。减少法院内部权力结构的中间层次,取消院庭长审批案件的权力,确保合议庭对案件证据、事实的认 定权,以及裁断案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应完善法官遴选机制。开辟多元化的法官遴选渠道,建立从社会优秀法律人才中公开招考法官制度。逐步建立上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从下级人民法院的优秀法官中选任以及从律师和高层次的法律人才中选任法官的制度。应全面推进审判公开。重点做好庭审举证、质证、认证公开,强化裁判结果公开。统一文书上网公开标准,增设裁判文书上网率考核指标。建立健全与媒体的沟通联络机制,保障媒体自由旁听依法公开审理案件的权利。应完善“巡回审判”和“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巡回审判制度,增加巡回审判场次,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和社会效果。加强对人民陪审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建立人民陪审员信息库和工作档案。应健全审判自由裁量制度。加强执法办案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统一审判裁量标准,优化审判结构组织,强化院、庭长及审判委员会对审判裁量标准的监督。应强化司法民主。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在立案、审判、执行、信访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群众更方便地参与诉讼,更好地维护群众权益。

    ()深化检察体制改革。应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在刑事检察工作中,探索完善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机制。完善对死刑案件审判活动的监督机制。完善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申诉审查机制,依法保障当事人的申诉权利。切实抓好对涉农维权、弱势群体保护、劳动争议、保险纠纷、补贴救助等涉及民生的确有错误案件的审查抗诉工作。应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完善全部、全程、全面实行讯问录音录像制度。建立证人出庭作证保护补助制度。建立在押人员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完善刑事被害人权益救助保障体系。应完善对检察活动的监督。完善自侦案件线索管理制度,完善侦察机关申请复议、复核以及人民法院驳回抗诉等案件定期复查。探索建立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党委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多层深度融合监督机制。应强化队伍素能和检务保障。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建立经费保障有序正常增长机制,加大从基层一线遴选检察官力度,建立编制人员动态调整管理机制。应深化检务公开制度。坚持检察长接待日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正面引导社会舆论。探索对重大工作部署公开征求意见制度。打造集预约、查询、接访、电话、视频“五位一体”的群众诉求平台。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大胆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积极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顺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平的新期待,稳妥推进,切实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体制。

版权所有:中共丹东市委党校 丹东市行政学院 丹东市社会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新思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