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政府工作中,做为与社会密切接触的科级干部承担着大量的信息传递工作,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势在必行。本文从接受常规采访和发生突发事件时两个方面来介绍科级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从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自觉接受媒体监督和维护社会稳定。
科级干部在我国的行政级别中处于基层,承担了大量的政府工作,是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层级。有的科级干部虽然工作很出色,但由于缺乏对媒体的正确认识和表达方式存在问题,往往“越俎代庖”的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引起难以挽回的结果。科级干部敢于、乐于、擅于媒体打交道,将起到宣传党的主张、正确引导舆论、疏导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一、接受媒体常规采访
常规采访是针对突发事件来讲的,由电视、报纸、电台等媒体进行。按照采访的时间顺序为三个阶段:
(1)不打无准备之战——采访前精心准备:
在接到采访通知时,应该及时了解对方信息,明确哪家媒体、采访的目的和内容,及时向上级汇报请示并回复记者。了解记者的采访风格并针对采访内容进行必要的准备,预测问题,制定回答口径,准备的内容要充分有根据,必要时向相关部门请示。
(2)不急不慌不乱——采访中从容对待
尊重记者,保持真诚、开朗、明确的态度,在《政务信息公开条例》框架内,有问必答。接受采访时,不要一味的被记者提问,也可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媒体来宣传本部门的成绩。最好不要一个人接受采访,做好回答尖锐问题的准备,如果记者突然提出别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缜密的回答。2005年,媒体到河南某县采访有关艾滋病防治工作时,面对记者的提问该县宣传部的一位副部长说出“要想想你们的安全,我们可以调动警察将你们抓起来”,“敢采访如此敏感的问题,简直是幼稚”这样的话,更加吸引媒体,成为舆论的焦点。
正确认识媒体,避免落入记者的议程设置“陷进”。 2010年12月某学校的天花板掉落,学校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与记者这样对话,记者问:“有没有学生受伤?”答:“没有!”问:“可我们得知有多名学生受伤,这是怎么回事?”答:“你把学生喊来啊!”问:“为什么教室里的天花板会掉下来?”答:“你说天上为什么会掉下陨石?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你给我解释解释!”这一段对话堪称2010年岁末最雷人的语言,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也给学校声誉带来了很大伤害。很明显,校方负责人对媒体功能的认识仍然按照传统的观念,把媒体当作“正面报道”的宣传工具,所以不适应记者的对抗式采访,对记者的议程设置毫无察觉,在记者“明知故问”式的提问下,促使了采访向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给人留下对事件的过程不清楚,妄加判断和有意掩盖事实,推卸责任的印象。
(3)编筐窝篓全在收口——采访结束后认真核查
记者采访结束并不意味着圆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核对采访中的所有问题,补充或修改采访内容,一些关键数据的确认。采访结束后继续和记者保持联络,了解编辑是否得当,及时收听、收看采访内容,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尊重记者要保持有始有终,不能因为采访结束了就忽略对方,一位科长在接受采访结束后,没做任何交代留下记者一人独坐近20分钟,给记者留下傲慢的印象,直接影响了采访效果。
二、突发事件下的媒体应对
面对突发事件科级干部更是冲在一线,积极落实相关措施,做好上情下达,也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科级干部在面对媒体有时会很紧张,“位卑言不轻”,因为每句话,每个动作甚至一个暗示都会引起媒体上的轩然大波。
(1)第一时间,发表新闻
突发事件发生后,有的科级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封堵信息并压制舆论,设置媒体报道障碍,这样做不但不能缓和事态解决问题,反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失去公信力。面对突发事件,科级干部要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取得上级同意后及时公布信息,与谣言赛跑。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的心态极不稳定,常常是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加之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现代化传播技术,谣言产生和传播的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往往令人防不胜防。所以在突发事件中,政府部门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新闻,加强媒体联动,搭建网络平台,争取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2)统一口径,前后一致
面对媒体的采访和公众的询问,不能用猜测含糊、前后矛盾的语言来表达,容易引起混乱。比如某地的大桥发生事故,在第一时间里城建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媒体讲“大桥的承建单位找不到了”。而两天后的政府新闻发布会说“这样的情况(承建单位找不到)不存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初,本着“快讲事实,慎讲原因”的原则,对外公布信息要事先根据事实制定统一口径,主要包括基本事实、表明态度、已经采取的行动和承诺,不要过早的给事件定性。
(3)表达清晰,主次分明
发生突发事件时经常要接受媒体的电话采访,要把你最想表达的,媒体最想了解的,和大众最关心的先说出来。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再介绍其他。曾有一位央视主持人因水库溃坝电话连线当地政府官员,在不到四分钟的采访里,这位政府官员提到多位领导深入一线采取哪些措施应对灾情,主持人无奈三次打断他来询问群众是否安全转移。应该说这位领导在采访前也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加以介绍,但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媒体,是电视直播,时间很短,所以应该先介绍汛情怎样了,受灾群众已经撤离,这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密切相关的,省市等各级领导如何指示等等。只因一个表达方式的不同,取得的效果却相反,不但抹杀了成绩,还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姚道武,李方海.突发媒体危机事件拷问领导干部媒介素养——以“天花板新闻事件”为例[J].新闻知识,2011.(7):25-26.
[2]洪向华.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3]陈晨,孟祥森,刘学峰.网络媒体如何应对灾难性事件——以日本9.0级强震引发核危机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1.(5):1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