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东市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丹东依山、临江、面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鸭绿江、青山沟、凤凰山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石砬子、鸭绿江湿地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孤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凤凰山乌骨城、鸭绿江断桥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级景区9处(其中4A5个、3A 4个)。大小河流达1300多条,森林覆盖率达67%。丹东资源富足,丹东素有“中国板栗之乡”、“天然中草药库”的美誉。烟、蚕、果、药、鲜、菌、畜、禽、鱼、蛙等十大特色产业种类繁多、质地优良,尽显丹东特产的丰饶。丹东自然资源开发较晚,原始性较强,开发生态旅游潜力巨大。
2.政府重视生态旅游发展
首先,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由于生态旅游业在丹东起步较晚,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开发经验,坚持旅游开发与自然保护的协调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开发丹东的旅游。目前丹东生态旅游项目共有50多个,其中已建成的11个,在建9个,拟建招商项目30多个。既重视生态旅游对本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重视其社会效益的实现。其次,对各旅游区实行规范化引导。统筹全市旅游资源,引导各个旅游区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改善交通和服务设施等游览条件,同时,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规模,确定合理的游览接待容量,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不得无限制地超量接待旅游者。第三,加大宣传保护力度。目前生态环境的宣传已经纳入到市旅游局的工作考核当中,通过加大对生态旅游相关者的宣传,实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通过保护现有生态系统,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四,争取把宽甸打造成“辽宁生态旅游第一县”。宽甸县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正着手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和县景区管理委员会,理顺旅游管理职能。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培育“绿色GDP”观念等措施。
二、 丹东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
1.生态旅游认识不足。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也就无法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对生态旅游区也没有严格的划分,传统旅游和生态旅游区分不足,因此,丹东市现有的旅游景区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景区。普遍对生态旅游认识不足,已经规划的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的接待数量没有限制,有些已经严重超过景区的承载力,使一些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2.缺乏详细的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我市缺少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缺少类似温泉旅游专项规划的其他特色旅游专项规划,更缺乏专门的生态旅游产品及景区经营管理方面的规划,导致丹东生态旅游开发无序的现状。
3.生态旅游投入不足。发展生态旅游,需要相应的保护性投入,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跟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丹东市生态主题的旅游产品多分布于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因此需要政府大力的资金支持。
4.生态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特色不明显。目前,丹东生态旅游比如,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强,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同时,各地区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对民俗文化等特色内涵运用不到位。近几年,丹东市旅游局在打造特色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打造乡村旅游内容复杂,旅游建设往往要与乡镇建设相结合,所以实施起来较困难。
三、丹东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1.抓生态旅游规划,切实提高规划水平。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急功近利。开发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并且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市场调节失灵的现象,所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是必须的。而丹东受资金限制,目前仅有温泉旅游进行专项规划,缺乏完整的生态旅游规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2.调整生态旅游产品结构。结合丹东生态旅游特点,丰富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文化性和参与性,增加旅游消费,提升生态旅游产品效益。积极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游、温泉休闲度假游、娱乐休闲游、鸭绿江口湿地观鸟游、培育类似大梨树的乡村游等,深入开发具有丹东特点的红色、农业、冰雪及会展等专项旅游产品。
3.推出一批旅游精品,确立生态旅游的市场新形象。全力打造“宽甸生态旅游第一县”,以此为标杆,打造精品,带动全市生态旅游发展。通过实施精品战略,把发展生态旅游的科学理念贯彻到发展中去,在市场上树立起生态旅游的真实形象和鲜明形象,促进和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4.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宜大兴土木。开展丹东的生态旅游,要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受能力范围内,铺设交通线路,建造服务设施,同时对景区的旅游设施建设应将投资降到最低,降低旅游门槛,增加旅游人数,从而加快收回旅游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5.切实生态旅游相关者的环保意识。发展生态旅游,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对旅游相关者环保意识的教育应从多方面着手,如在景区设置宣传教育栏,门票上设计环保图标或提示语等。同时也要加强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及当地居民环保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加强其环保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