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热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近年来,由于受燃煤、人工等物价持续上涨影响,大部分供热企业亏损倒挂,供用双方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破解城市供热难题,为供热企业“减压解套”,加快提高供热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于提升丹东基础设施的载体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方便群众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丹东城市供热现状
全市主城区2011年供热使用面积19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占总面积的76.8% ,公建面积占总面积的23.2% 。在全市28.3万户用热单位中,居民用户占94.7%,非居民用户占5.3% 。全市主城区内有供热单位128家,供热热源219座,供热锅炉329台,供热管网总长859公里。2009年,丹东引进金山热电集中供热项目,规划建设4台30万千瓦机组。其中,1号机组已于2012 年11月正式供热,2号机组作为备用热源,于2013年正式供热。一期工程最大供热负荷1350万平方米。为保证城市供热安全稳定运行,供热负荷按75%设定,计划实供面积1000万平方米。
二、丹东城市供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不景气,弃供弃管逐年增多
由于燃煤、燃油、水、电、人工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用热居民弃供率逐年增加导致热流量损失增大,部分供热企业管理粗放,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管网设施故障频发,难以正常运营。据有关部门测算,丹东供热企业按使用面积计算的运营成本为39~43元/m2,企业经营管理稍有不慎,即会出现价格倒挂,因而近几年供热企业弃供弃管的的越来越多。政府不得不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其他大型企业接管,并给予企业资金补贴,2011年供热补贴资金总额达3500万元,每平米补贴额约2.5元,略低于省内其他城市。数据表明,全市目前供热企业弃供率达22%,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设施养护不到位,设备管网带病运行
由于管网腐蚀,造成供热设备的使用年限缩短,室内供热设备仅能使用8~10年,室外也不超过15年。特别是近年来,供热企业的设备管网带病运行现象突出。企业对供热设施的维修建设投入持续减少甚至接近零投入;对供热管网设施进行简单维修,勉强维持供热管网运行的居多;个别的供热企业则是连基本的设施检查工作都不做就直接供热,甚至有个别供热企业不具备资质,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维修人员。
(三)供热状况不均衡,用户投诉明显集中
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和设备管网投入使用时间不同导致供热质量不同,缴纳同样的采暖费享受不同的供热水平,即便最低温度达标,市民心里也不平衡。从整体看,大型供热企业供热效果好于小型供热企业,国有供热企业供热效果好于民营供热企业,有资质的供热企业供热效果好于无资质的供热企业,新建新建小区供热效果优于老旧小区,弃供率低的小区供热效果好于弃供率高的小区。结果市民往往是集中投诉或群体上访。
(四)测温退费不容易,用户维权操作困难
由于供热公司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测出的温度总比老百姓自己测的高,难以确保公平。并且缺乏供热企业和供热用户都认可的、经政府认定的权威性第三方测温机构介入。结果是居民自测温度,供热单位不承认;而供热单位来测温,居民不相信。供热单位在退费时,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或者迟迟不退,或者只是给予用户测温当天采暖费的退费,或者不按规定全额退款,或者只对测温的房间退费,用热单位要想获得温度不足的实际天数的退费近乎奢望。
三、做好丹东城市供热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管网设施改造,推动企业挖潜增效
首先,抓好老旧管网维修改造。把老化陈旧管网改造作为重中之重,提高供热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每年供热期过后都要抢前抓早检修供热设施,对上个采暖期出现问题的锅炉和管网要重点跟踪监管,开栓前供热管网要进行水压试验和安全性检查,严防供热管网带病运行。其次,加快金山热电联网步伐,尽早形成以金山热电供热为主体,大型锅炉房为辅助的供热网络。第三,科学、合理地制定各种资源消耗指标和费用开支指标,并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切实提高企业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二)实施煤热价格联动,创新供热缴费模式
首先,建立热力出厂价格与煤炭价格联动以及销售价格与出厂价格联动机制。其次,探索建立采暖费第三方支付平台,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根据居民评议结果或居民合理投诉量按时支付给供热企业,形成多渠道收费方式。第三,试点热计量收费管理。以金山热电联网改造工程为契机,在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并逐步推广。
(三)设立专项供热基金,确保供热市场稳定
首先,设立供热应急保障基金。发生爆管等影响供暖的突发事件时,政府将用应急抢险保障金先行垫付抢修费,抢修完成后,再从有责任的供热企业质保金中扣除。其次,设立供热设备管网维修基金。从房屋建筑开发商的售房款、供热企业经营收入中按比例征收供热设备维修费、设备折旧费等项费用。第三,设立困难居民供热保障基金。由市财政每年专项列支,并积极向上争取配套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保障下岗职工、低保户、市直“四无”企业有关人员等特殊群体的采暖需求。
(四)丰富监管手段措施,加强供热市场监管
首先,抓好供热源头监管。做到全程对建设企业进行监管,将建设安装中偷工减料等行为解决在源头,消除安全和质量隐患,建立起统一规划、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群众监督、保障有序的供用热市场。其次,逐步建立供热远程监控系统。在进一步推广热能计量表的基础上,安装供热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全市锅炉供水温度、回水温度、换热站温度、用户室温。第三,组建执法监察大队。由供热管理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业的执法监察大队,实施从管道施工、锅炉设备采购安装到供热运行、后期管网设备维护改造的全过程监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