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是喜欢看战争电影,总是习惯问父母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特别是看到八路军、解放军英勇无畏、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心底就会油然升腾出难以言状的崇敬。伴随着成长的经历和职业的感悟,这种情结时而陌生时而鲜明,但对英雄的崇敬期盼一直难以释怀。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2月3日上午,作为党校一名年青教师,经过几次“努力”预约,我慕名来到了丹东光荣院,意料之中我能离英雄如此之近!
丹东光荣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楼房辉映着冬日的暖阳。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见到了老英雄孙景坤。老人家静静地坐在床上,已经97岁高龄的老英雄,与普通家庭的老人一样,脸庞深印着岁月的痕迹,只有旁边衣服上挂满的军功章,似乎正在述说这位寻常老人不平常的人生经历。
见有人来,老人家还是比较健谈,只是口齿不很清晰,需要身边人的“翻译”。 老人言谈中没有什么大道理和豪言壮语,但从轻谈慢语跨越时空的细节中,我感悟到了寻常与伟大之中蕴含着历史必然,那是近百年来中国农民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
老英雄年青时家里生活很贫苦,共产党来了才过上好日子,还当上了村里的“会长”(大女儿解释类似村干部)。婚后仅五天,他就毅然主动参军告别了家乡,军训一个月后就上了战场,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然后一路南下,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一个祖祖辈辈靠土里刨食的农家子弟,人生经历就这样与中国人民翻身解放最辉煌的历史紧紧连在一起。在海南岛整训期间,听说朝鲜战争爆发,他又主动请缨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和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一样,义无反顾跨过鸭绿江,直到1955年胜利凯旋。
面对从战火销烟中九死一生一路冲杀过来的老英雄,我很难启齿询问更多的战斗情节。老人家战功卓著,在朝鲜时受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的接见,彭德怀司令亲自给他佩戴奖章,回国后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转业时他拒绝了城里的工作安排,尘封功名记忆,回到家乡继续做农民,当上了生产队小队长,带领村民劳作在田间地头,重新开始普通人的生活。
老英雄事迹的“曝光”,缘于邻居从一本旧书中看到关于老英雄的记录,村民眼中普通的“孙大爷”竟然有着这样的传奇人生。据老英雄女儿讲,老人家很少谈及战场上的事,只是近年来,才会偶尔谈起一些不愿回忆却又永志不忘的往事。在一次战斗前,同乡的远亲外甥和老英雄讲,“老舅,我要是没回来,你可得把我找着”,老英雄找到他时,已经牺牲,头颅都炸没了。也许这就是老英雄不愿回忆的原因,老英雄说能活下来就很好了,与那些没回来的战友相比,自己是幸运的。
在光荣院的食堂里,我又见到了另一位老英雄韩殿元,今年已95岁,身体看上去很硬朗,还能自己刷碗。老人家是岫岩人,1945年参军,也是经历过辽沈、平津战役,然后南下,在经过湖北时得知新中国成立。攻打海南岛时,老人家讲到,遇到敌人有两艘军舰,我们只有舢板,而所谓的舢板更多的是那种把三根木头连成“三角形”的船,一端安上发动机,我们的战士就趴在木头上打枪。很难想象这是怎样的景象,海南岛就这样被解放了。
老人家唯一耿耿于怀的是多次申请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但连队都没有批准。班上有两位战士去了,去了之后还和他们有过几次书信联系,介绍朝鲜战场上的事,当时部队驻防在海南,全班战士轮流传看。抗美援战胜利后,两位战友都没有回来。老英雄讲到这里突然哽咽,神情凝重说不下去了-----老英雄也是复员回乡做起了普通人,1991年住进了光荣院,对党和国家的关心照顾非常满意。得知我在党校工作,老人思维很清晰:“要走群众路线,习总书记讲要听取群众的呼声、意见、批评、教育,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毛主席也讲过,是人民创造历史。”老英雄还语重情深地说,“同志啊,咱们党校真得好好学习这些!”
老英雄称呼我为“同志”,还有以他的身份随意谈到的这些话,仿佛触到了我心灵最薄弱的情感,使我顿生很多感悟和愧疚,内心深处豁然得到了一次净化和升华。
临别时老人站起身来,我细心端详老人家,一身衣服整齐干净,帽子端正,精神矍铄,不高的个子仍旧挺拔。在光荣院走廊,在每个房间,还有许多这样的老人,他们有的端坐床头,有的伫立窗前,他们是平凡普通的幸福老人,更是我们心怀崇敬的老英雄!
和老英雄孙景坤合影
和老英雄韩殿元合影
供稿:罗政军 摄影:郑立新 编辑:刘景旺
|